父母被分为五个层次,这是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所提到的,这篇文章叫作《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》,其中提出的家长层次论有五层,下面结合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五层,论述这五层的具体含义。
第一层次:舍得给孩子花钱
这一层次的父母是基础阶段,舍得给孩子花钱有很多种可能。也许是因为父母是70后或80后,因为自己从小经历过吃不上饭、穿着简单的穷苦生活,而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饥寒交迫的痛苦,于是舍得给孩子钱花,孩子想要的玩具,或者所穿的衣服,父母尽都满足,绝不含糊。
这样的父母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要,认为孩子只要物质上有满足,孩子就幸福。只满足孩子物质的生活,会使孩子变得很娇惯,花钱大手大脚,对学习也没兴趣,过着一重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。如果有一天长大成人,会对父母过分的依赖,而不自食其力。
第二层次:舍得为孩子花时间
这一层次的家长,比第一层次的家长考虑的更多,他们认为陪伴孩子,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,正如俗话说“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”。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上,不失为恰到好处。
牙牙学语的孩子需要陪伴,搀扶孩子、关心孩子健康地成长。进入小学需要陪伴,送孩子上学和放学。孩子面对挫折需要陪伴,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。陪伴在孩子的成长中,是父母很重要的一种方法。
第三层次: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
无论是陪伴,还是给孩子花钱,都是身体方面的关怀。而更重要的是在人生方向上教育孩子。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来到世界,为什么读书,人生的首要任务和意义是什么?这些问题虽然很严肃,但是也是孩子必须要思考,要明白的问题。
作为父母,思考教育的目标,可以校正自己的教育理念。时常思考怎么培养孩子,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,孩子将来到底要从事什么行业?只有这样,才能使孩子如同大海中的船一样,有正确的航向,而不至于漫无目的地在海面行使,不知将驶向何方?
第四层次: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
能够提升自己、完善自己,帮助孩子的父母并不多。有这种思想认识的父母,懂得身教的重要性,父母陪伴孩子,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,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,即使孩子很小,他们也会看到父母的动作,听到父母的言语,耳濡目染地受到父母的影响。
如果父母每天读书看报,工作很积极,孩子也会热爱学习,认真学习。如果父母好吃懒做,吃喝嫖赌,孩子也会在社会上勾搭不三不四的人,游手好闲。因此父母要提升自己,通过学习课外知识,学习如何成为优秀的父母,以及参加一些培训班,知道如何成为优秀的父母。定能够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,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吸收父母美好的品格,长大成人后,成为国家有用之才。
第五层次:支持鼓励孩子做最真、最好的自己
达到这种境界的父母,简直到一种“超凡脱俗”的境界,这样的父母是无所为而无所不为。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,不是要获得多少物质的财富,或者获得多少世人的称赞,他们注重真实的自己,也许这样的父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,或者生活条件一般,但是他们极其朴实,他们的全人都影响着自己的孩子。
笔者曾从网络或报纸看到部分农村的父母,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,家庭条件也很一般,可是他们为人真实,不做作。在家里勤俭节约,对邻里和亲戚热情又真诚。他们的子女并没有受到多少高言大智的教导,但是他们从父母真诚、朴实、勤劳的品格上,他们学到了什么,他们会努力学习、热爱生活,做最真实的自己,虽然很平凡,但是他们的人生有价值、有意义
你属于哪一层的父母?你怎么看待对子女的教育?请在文章后面留言。
现在的孩子,每一个都是家中的小公主,小皇帝,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,6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,恨不得将自己最好的东西全部送到他的手中,但是“宠娃”也是一把双刃剑,重点是家长会不会正确“利用”。
前段时间晚上火了一对父女,身为“宠娃狂魔”的奶爸任由宝宝将自己装扮成妖娆的“公主”,满头的花卡子、小辫子可爱极了,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手粉色的指甲,之后的宝爸更是彻底放飞自己,出门逛街要走出最妖娆的姿势,吃饭也要全方位的展示出自己的兰花指,不少网友表示,这个小姑娘简直太幸福了,有一个这样疼爱自己的爸爸。
从上面的事情来看,孩子就是应该宠大的,看到孩子开心的笑脸,一切都是值得的,可是广西的一名小学生却在父母的宠爱下选择轻生。
江先生的儿子一直受到父母的宠爱,也正是因为这样,亲子之间的感情一直十分融洽,为了孩子能够开心快乐的长大,江先生从不大声训斥孩子,生怕给他造成不好的影响,可是最近这段时间,儿子精神萎靡,学习成绩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,早上怎么也叫不醒,一番观察,江先生发现儿子每天都会玩手机到凌晨。
找到了原因的江先生和孩子好好聊一聊:“你不能沉迷在手机上,再这样下去你就变成了傻子……”没想到自己没说几句,儿子就气冲冲的走出家门,以为儿子去上学的江先生并没有太在意,没想到儿子竟爬到楼顶跳了下来。江先生怎么也没想到,儿子的承受能力这么差,竟因为一句话做出这样的事情。
我们经常说,宠爱但不溺爱,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,但是一旦爱变成溺爱,养娃就变成了毁娃,很多时候,家长不在意的行为,其实是在毁娃,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几点:
1、“央求”孩子
“宝贝,快一点睡觉吧”
“乖乖,把饭吃了再玩好不好”
“好好好,全听儿子的”
……
看似是为了孩子好的事情,其实是在一味的纵容孩子,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“越是宠孩子,他们越会欺负你”,身为家长一定要有做家长的态度,不能事事都被小朋友牵着鼻子走,但这也不意味着家长的话就是“圣旨”,说一不二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,正确的方法是家长用温和又坚定的态度告诉孩子,同一件事情,不同的做法带来的不同反应,让他们自己决定想要怎么做。
2、包庇孩子
这一点经常发生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,孩子做错了事情,妈妈还没有开口,奶奶便赶紧把护住,以“孩子还小”为理由包庇他们的错误,甚至会指责妈妈:“不就是一点错误嘛,谁家孩子不犯错,你看看你……”习惯了有人为自己“保驾护航”,孩子会越来越任性,犯的错误也会越来越严重。
3、纵容孩子
家长总是把最好的给到孩子,尤其在物质方面,只要是小朋友想要的东西,都会想尽办法送到他们的面前,为了孩子不在小伙伴面前“丢面”,小小年纪的他们已经有了很多零花钱,这样容易被满足的孩子自然会变得不珍惜、不感恩、不懂得心疼父母,甚至长大之后会变得追求物质,从而犯下严重的错误。
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,因此,习惯的好坏至关重要,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许很难,但是形成坏习惯却需要很短的时间,家长不要以为一时疏忽,纵容孩子养成不好的生活的习惯,要知道,改掉一个习惯需要的时间比养成要难得多。
1、《父辈的忠诚》贺捷生
《父辈的忠诚》是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撰写的一篇文章,追忆其父贺龙的事迹。2012年11月,该文发表在《人民日报》上,文章追忆了贺龙元帅为党、为国家而奋斗的一生,忠诚而伟大。
2、《背影》朱自清
《背影》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。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,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,照料他上车,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。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,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。
3、《回忆父亲》罗运欢
罗运欢,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,《回忆父亲》是他写得怀念逝去父亲的散文,在文中他回忆了父亲一生的命运,表述了父亲的苦、父亲的痴以及父亲的眼神,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。
4、《我的父亲》刘红伟
《我的父亲》一书由刘红伟所著散文传记,主要记录了父亲的人生经历,全书分为“童年旧事”、“兵旅情仇”、“梨园春秋”、“市建岁月”、“家事亲情”五个部分,本书2012年1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。
5、《父爱如山》陈沫吾
《父爱如山》系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陈沫吾先生为纪念自己的父亲而编著的图书。收录了《父亲与烟和酒》、《品读父亲》、《生命的意义》、《话端阳》、《感恩父亲》等文章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父辈的忠诚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背影(朱自清创作散文)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回忆父亲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我的父亲(刘红伟编纪实性散文)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父爱如山
发表评论